未來是h5的:微信應用號真的要發布了?
傳聞已久的微信應用號終于得到證實。21日晚間,微信公眾號“小道消息”發布文章稱收到微信官方的微信應用號內測邀請。根據內測邀請函顯示,應用號是微信公眾平臺提供了一種新的開放能力,開發者可以快速開發一個小程序。
有騰訊內部員工在職場社交軟件脈脈上爆料:應用號以“微信公眾平臺小程序”的名義進行內測發布,核心功能是提供一些本地的API供H5上面的js調用,以此提升微信上H5應用的流暢度。
據爆料,根據騰訊內部數據篩選,第一批應用號內測只邀請了200個微信公眾號,若還想收到邀請的公眾號只能等待下一批。
早在今年年初,“微信之父”張小龍就透露出正在打造應用號的消息,而后張小龍便在2016年微信公開課PRO上,第一次正式對外公布應用號。
什么是應用號?張小龍介紹說,當用戶關注了一個「應用號」之后,就相當于安裝了一款 app。在「應用號」內,用戶就可以實現對 app 的一些基本訴求。例如,目前許多用戶會選在微信錢包中可以買機票、火車票,而不是去下載一個并不常用的買票軟件;未來在「應用號」中,可以實現更多的功能。并和其他 app 一樣,這個公眾號平時是不會向用戶主動發送內容的,因此會避免打擾。
據張小龍介紹,推出應用號基于兩方面的原因。一是用戶手機上可以少下載安裝一些軟件,平時打開頻率不高的軟件,可以用應用號代替;二是用戶換手機時無需重復安裝軟件。而對于開發者,尤其是創業者來說,在應用號中實現一個功能遠比開發一款 app 省錢省力許多。
華想科技認為,未來是h5的,原因有2
硬件越來越牛逼,廉價,內存不會成為限制條件
網絡帶寬越來越牛逼
這估計也是目前h5受限的2個主要點吧。
微信公眾號時代,引入h5,以及手游,算是讓h5火了一把,但整體來說開發體驗并不好,一般大家只用h5寫一些交互少、偏于展示層的東西。而完整的hybrid應用,還是要有一定比例的借助native來實現一些原生功能的。
無論是h5虛擬化也好,還是各種折騰,比如cordova,react natvie也好,我一直認為它們是過渡狀態,從native到h5的過程中,限于條件妥協的產物。當然,在目前來看,想要取得好的效果,難免要使用它。
最近幾年,被h5沖擊的native開發越來越慘淡(相比2010年到2014年),甚至有人說app已死,開發公眾號h5就可以了。這是客觀的某種事實,確實微信有用戶基數,是比較好的入口,另外你需要的功能基本上都可以實現。而且成本上,相對要低一些。
可,它真的很完美么?
不見得吧,1)跨平臺是永遠的痛,一般連iOS6+,Android 4+都很難兼顧,有時候討厭的讓人不禁想起f**k ie6.。。 2)各個瀏覽器,版本實現不一致,以存儲為例,localstorage,sqlite,indexedb等,每個版本可能都不一定支持,又何談通用性呢?混亂不是不能解決,成本問題,3)開發看著容易,但你很難找到好的開發人員。寫的話大家差不多都可以,但談到優化,大部分人都慫了,這其實也是目前h5效果不好的原因。
在平衡時間和實現之間,有時我們忍了。。。這大概就是未來吧
說了一堆h5的缺點,也說說它的優點吧,目前無數開拓者,前仆后繼,都投入到這個坑里,無數的解決方案,框架,優化,每天都在產生。我們現在覺得前端發展無比迅速,其實很大比例是h5推動的,它已經是前端領域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。無論是vue 2, ng2,ionic2等都是比較優秀的,甚至基于weui都衍生出大把的框架。這是時代帶給我們的,是挑戰,也是機遇
再說說人的問題
傳統的前端不會h5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前端,目前招聘最火就是前端了,面試是不可能不問h5相關問題的
iOS和Android開發,如果不會h5,未來的出路會越來越窄,當下北京的iOS培訓出來的都很難找工作(甚至有不要薪水蹭經驗的)。對于那些在職的人來說,每天領導都在“算計”他們,要不hybrid?
h5就像前端開發里躲不開Node.js一樣,無論你做什么,你都繞不開h5
再回頭說微信應用號這事兒,微信會變成OS(操作系統),以后大家只要用我就好了,把其他應用變成微信下面的子應用,這下世界就清凈了。以前一直覺得chrome os的理念很先進,不想竟然微信實現了。。。
微信下一步可能要和手機廠商合作了,手機里只有微信OS,打開就是微信界面,然后想安裝應用,請打開微信OS里的h5 app store。。。
是不是挺嚇人的一件事兒?估計其他大廠又要躲在廁所哭泣:不要讓我的app下架。。。,微信說:你司核心價值觀有問題,改了之后再說吧
就現狀來看,依托微信平臺,h5還是最好選擇!